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清除底质中虫、卵,能减少鱼、虾、蟹、鳖、海参、海蜇、贝类等水产动物的虫害。用法用量:将本品全池均匀抛撒或局部撒在水产动物集中或有机污染严重处,用量为150~250克/亩(每包约2~3亩),可连用2~3次。
用法用量:
1、全池均匀抛撒。
2、加少量水溶解后,500倍水稀释,全池泼洒。
3、水质恶化时使用,每1000g用6-8亩/米,预防10-15天1次。
用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酸性或碱性的一种措施称为土壤化学改良。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石膏、磷石膏、氯化钙、腐殖酸钙等,视土壤的性质而择用。如对碱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钙离子交换出土壤胶体表面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的PH值。底质改良剂施石灰用来调整酸性土壤的pH值,施石膏用来抑制土壤中的Na+,HCO3-、和CO32-等离子,施用有益微生物来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等。对酸性土壤,则需施用石灰性物质。化学改良必须结合水利、农业等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底质改良剂阴雨、台风、温差变化大等天气突变前后使用,减少水变对养殖对象的危害,促进水质恢复。放苗前后或苗种运输过程中使用,可提高苗种成活率,缩短适应时间。起捕前使用,可增强水产动物耐低氧能力,避免应激死,提高成活率及品质。
底质改良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尤其在渤海湾淡水虾的养殖中应用更广,在水产药品经营企业中底质改良剂的销售占了很大比重。底质改良剂有多类:(1)矿物类,主要有泥炭、褐煤、风化煤、石灰、石膏、蛭石、膨润土、沸石、珍珠岩和海泡石等。随着底质改良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广泛应用,其存在问题日显突出,因此养殖户亟待有关部门加强对水产药品经营中底质改良剂的监管。
底质改良剂
土壤结构改良是通过施用天然土壤改良剂(如腐殖酸类、纤维素类、沼渣等)和人工土壤改良剂(如聚乙烯醇、聚丙的烯腈等)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和固定表土,保护土壤耕层,防止水土流失。但由于改良土壤结构的物料量大面广,所以习惯上人们把土壤结构改良剂与土壤改良剂等同起来。盐碱地改良,主要是通过脱盐剂技术盐碱土区旱田的井灌技术、生物改良技术进行土壤改良。
底质改良剂注意事项:
1、不可与消毒相关药品同时使用,一般要相隔4~5天。
2、本品如出现板结不影响使用效果。
3、存放严禁破损、潮湿。
底质不良不仅说明底部环境不适于水生动物生活,而且也会影响到水层水质状况。改底可以从底部开始作用至水层,也可以从水层作用至水底。改底一般是局部进行,如食场、积污处等。
底质改良剂使用方法:
1、一般水体水质时,1公斤/1米水深,3-5亩;2次/月洒;
2、恶劣水体水质时,1公斤/1米水深,2-3亩;间隔一天后,再增洒1公斤。注:按照一亩塘一米水深计算,根据池塘的肥瘦程度,施5-20斤尿素或碳铵,加2-5斤磷肥,再加1-3斤复合肥,再撒入藻液,应选天气晴朗施肥;或者先用40L水加入100g可。2、快速提高池底氧化性,降低有害物质(NH4+-N、NO2—N等)的含量,从根本上解决水质恶化问题。
底质改良剂产生抗生物质如乳酸、醋酸、甲酸等酸性物质,降低肠道内的pH值,促进肠蠕动,防止病原菌的定植,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产生过氧化的氢,抑制等致病菌的生长繁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