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是指包含了复杂 RNA 和蛋白质的小膜泡 (30-150nm),现今,其特指直径在40-100nm的盘状囊泡。1983年,外泌体于绵羊网织红细胞中被发现, 1987年Johnstone将其命名为“exosome”。多种细胞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均可分泌外泌体。其主要来源于细胞内溶酶体微粒内陷形成的多囊泡体,经多囊泡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基质中 。
所有培养的细胞类型均可分泌外泌体,且外泌体天然存在于体液中,包括血液、唾液、尿液、脑脊液和乳1汁中。 有关他们分泌和摄取及其组成、“运载物”和相应功能的精1确分子机制刚刚开始研究。 外泌体被视为特异性分泌的膜泡,参与细胞间通讯,对外泌体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无论是研究其功能还是了解如何将其用于微创诊断的开发。
iTRAQ (isobaric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1对定量)是由AB SCIEX公司研发的一种体外同重同位素标记的相对与绝1对定量技术。该技术使用8种(或4种)不同的同位素试剂来同时标记和比较8种(或4种)不同的蛋白质样品。这些试剂由3个不同的化学标签组成:报告部分,肽反应部分和平衡部分。报告部分为客户可按需选择标记个数,肽反应基团将iTRAQ标签与肽段的N-端基团和每个赖氨酸侧链相连,可标记所有酶解肽段,平衡部位可保证iTRAQ试剂标记的不同样本的同一肽段具有相同的质荷比,因此改变任一iTRAQ试剂,不同同位素在标记同一多肽后在一级质谱检测,分子量都完全相同。而在串联质谱中,同重元素标记肽段平衡基团在二级质谱发生中性丢失。信号离子表现为不同质荷比的峰,因此,根据波峰的高度及面积,可以得到蛋白质的定量信息。外泌体与微泡:我们知道,细胞间相互作用可以通过释放蛋白质、核酸、脂质等分子到胞外与受体结合从而介导胞内细胞传导。
除此之外,细胞还可以释放膜囊泡,外泌体与微泡就是其中两种,二者相似但形成方式不同:外泌体是细胞内内溶酶体微粒内陷形成的多囊泡体,经多囊泡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基质中的膜囊泡,而微泡则是细胞出芽与细胞膜融合后直接脱落形成的囊泡,且外泌体大小均一, 直径在40~100 nm,其大小取决于其起源部位以及细胞中的脂质双层结构;而微泡大小不一,直径在50 ~1000 nm之间。
自噬(autophagy)是由 Ashford 和 Porter 在 1962 年发现细胞内有“自己吃自己”的现象后提出的,是指从粗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附着区脱落的双层膜包裹部分胞质和细胞内需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等成分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