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中1风、清瘀、闭1经、跌打损伤等功效。属环节动物门,具有很高的医1药药材价值。故而经济价值很高,以前都是野外自养,现在都是人工培育、养殖,而现在大家所养品种主要是以宽体金线蛭为主,以淡水螺丝(蛳)为食。而笔者今天主要给大家分享一下令养殖户非常头疼的水蛭“水鼓病”。水鼓病病原体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短杆1菌,属于细菌一类,弧菌科。
养殖温度与密度控制
在三四月间,平均温度达到10-13℃,土壤含水量为30%-40%,水蛭开始出土,出土后水蛭常躲在沟边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
天气转暖后,到田边、池塘边活动,有时伸展身体,静伏于水沟内,头端迎着进水水流,平日密集在沿岸带的水生植物上。
水蛭的放养密度可根据气温的高低和水面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每亩水面早春期间投入种苗20公斤左右为好,到秋季可收获鲜晶水蛭1000公斤以上。
水蛭的采收
水蛭的采收时间一般在十月中旬越冬之前进行,温度11度至12度左右为宜。选择晴天将池子排水,用网将水蛭捞出,选择健壮体大【20/条以上】的留种,集中投放到越冬育种池内或放入日光温室进行无冬眠养殖。8克/条以下的青年蛭也要挑选出来进入越冬管理环节以供来年养殖。其余水蛭用网具清洗干净,装入容器以待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