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I教室的发展历程
八十年代初,各生产厂家都按照自己的规格生产电子乐器,当同时使用几家公司的设备构成一个电脑音乐系统的时候,出现了不兼容问题。
1982年,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的十几家厂商会聚一堂,会议通过了美国Sequential Circuits公司提出的“通用合成器接口”的方案,并改名为“音乐设备数字接口”,公布于世。
1983年,MIDI协议 1.0版正式制定出来。此后,所有的商业用电子乐器的背后都出现了几个五孔的MIDI插座,乐器之间不再存在“语言障碍”,它们同装上MIDI接口的电脑一起。作用就是使电子乐器与电子乐器,电子乐器与电脑之间通过一种通用的通讯协议即MIDI协议进行通讯。MIDI的出现解决了各个不同厂商之间的数字音乐乐器的兼容问题。
1984,日本罗兰公司于提出了GS标准,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1991年,为了更有利于音乐家广泛地使用不同的合成器设备和促进MIDI文件的交流,国际MIDI生产者协会(MMA)制定了通用MIDI标准——GM,该标准是以日本Roland公司的通用合成器GS标准为基础而制订的。GM标准的提出得到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支持,使得数字音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得到了简化,受到全世界数字音乐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1994年,YAMAHA公司在GM标准上于推出了自己的XG的MIDI格式,增加了更多数量的乐器组,扩大了MIDI标准定义范围,在音乐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MIDI教室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程时是在特定的电脑音乐教室进行.教室分为学生用机和教师用机两部分.学生通过电脑操控软件,辅助以音源和键盘来制作音乐.教师通过理念讲述后,使用设备为学生做范例,学生实际操作的一个过程.多达一对四,每课为50分钟,使学生达到一个看,听,想,做的综合过程.
2、在教师演示过程中理念部分都有课伴,通过投影设备讲授给四名学生.然后,通过实际演示展现给学生.接下来请学生自己动手,当其不能独立完成时,教师可再做范例并讲解,达到其自己动手的能力.
MIDI教室——音源的由来
目前,音源有软件音源,也有硬件音源。硬件音源便宜的音色太烂,音色好的又太贵,我就暂且不说硬音源了,但咱中国人牛啊,而且还有俄罗斯人做后盾,所以咱用软音源不用钱。而美国人则是用不起软音源的,才用硬音乐。
每一套软音源的由于采样精度的不同,大小也不同,从几M到几十G,甚至几百G都有。我的一套维也纳的交响音色全套,就几百G。所以我在上述才会推荐1T的硬盘。
以前的软音源很多都要寄于缩住软件上才能使用,现在很多新开发出来的音源都可以独立使用,但只能演奏,并无法写midi信号。而音乐制作的过程,就必须把音源寄于缩住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