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钟前 金华植物染色厂家询问报价「循色新材料」[循色新材料776a9f8]内容:上染之后,去掉蜡纹即呈现白色花纹,得到了蓝底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古代称其为“阑干斑布”,现代称之“蜡染花布”。而在汉代,观赏性的蜡染已开始出现了。西南地区蜡染艺术一直沿续下来,至今,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蜡染仍然流行。南北朝时期印染艺术较为突出的是纹缬的出现,纹缬也叫“撮缬”、“撮花”、“撮晕缬”,现代称“扎染”。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著作《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先是“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 [1]”,然后用木、石压住,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时间是“热时一宿,冷时两宿 [1]”。将浸液过滤,按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搅动,等沉淀以后“澄清泻去水”,“候如强粥”,则“蓝靛成矣”。用于染色时,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并使发酵,把靛蓝还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从而使织物上色,经空气氧化,织物便可取得鲜明的蓝色。这种制靛蓝及染色工艺技术,已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几乎完全一致。蓝草 一般在小暑前后、白露前后两期采集。取净叶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因形如淤土,故又称“土靛”。据《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于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在“州志”中记载民间制靛的简单过程,足以说明蓝草的种植和蓝印花布的生产在当时物产中的重要地位。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给布料染色了,他们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研究者们就曾在背景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赤铁矿施色的饰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墓地中也曾发现此物。时至中国古代,大多用于染色的染料是以植物染料为主的。当用植物染料染色时,它的色素分子通过与织物纤维融合进而改变纤维的色彩。即使衣物经过日晒水洗,仍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