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韩版  还可  格式  制作工艺  氢气  避暑山庄  收购ACF  求购ACF  回收ACF  液压阀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日期:2023-04-09     浏览:54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特征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优越,地势以北髙南低山脉平原丰富,四季多平衡利于植物成长,地下矿藏丰富,可为保地一片。1.说说中国的自然环境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自然因素(1)气温

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特征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优越,地势以北髙南低山脉平原丰富,四季多平衡利于植物成长,地下矿藏丰富,可为保地一片。

1.说说中国的自然环境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自然因素

(1)气温

①分布规律:自南向北,纬度逐 渐降低。

②具体表现: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花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的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③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

(二)降水

①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离越来越近,降水越来越少。

②,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③主要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三)地势

①,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渐下降。

②具体表现:为西部***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温暖湿润。

③主要影响因素:地形。

补充:茂密的丛林与漫漫黄沙展示了我国地势环境的巨大差异。

中国的自然环境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历史上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直接关联。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与洪水泛滥,造成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地沙丘的出现,也是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场退化,风沙漫延的结果。不合理的砍伐,过度的捕猎,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大为减少,甚至绝迹。二三百年前祁连山“野牛出饮,数以千计”的情景,已不复见。大兴安岭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绝迹。我国林木种类丰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和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的自然环境差异分为哪几个方面?

1、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界限及主要地形类型

名称及界限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

界限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1000米~2000米之间

高原、盆地

界限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3、地势特点的优越性

(1)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伸入内陆,形成降水。

(2)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流,方便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3)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种类多样,山地最多(33%),丘陵最少(10%)。

2、山地: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从图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中国山脉走向和分布的基本情况

(1)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贺兰山

(2)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3)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3、基本地形区

(1)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世界上海拔***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2)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草原面积广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3)黄土高原:黄土深厚,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2)四大盆地

1)塔里木盆地:地面平坦,沙漠分布广(塔克拉玛干沙漠)。

2)准格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中部分布着草原和沙漠,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柴达木盆地:高原荒漠盆地,多盐湖。蕴藏多种矿产资源,被称为“聚宝盆”。

4)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季风区,多丘陵、低山,因土壤多是紫色土,被称为“紫色盆地”。

(3)三大平原

1)东北平原:面积***的平原,主要是黑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

2)华北平原:一望无际,地势平坦,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是黄河、淮河、海河。

3)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地平,河网密布,农业发达,人口众多。

(4)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为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面积广

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2、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山区在发展旅游业、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3、山区开发的不利条件: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土地灾害的发生。

(四)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1)造成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纬度的影响。

(2)冬季南北温差大。

除纬度因素以外,冬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地形的阻挡也是一个原因。1月份0°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

(3)夏季南北气温普遍高温。

在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以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主要是夏季全国各地太阳高度角较大,此外偏北的地区白昼时间长,热量充足,气温也较高。

(4)温度带的划分: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如下表:

中国的自然环境概况是怎么样的?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北深处亚洲大陆腹地,西南为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接壤。全国约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纵跨50个纬度,长达5500km;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横贯62个经度,东西距离5200km。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地貌复杂,气候多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一、地貌

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内外营力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齐全,分布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常态地貌。其中,山地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丘陵约占10%、平原约占11%、盆地约占19%。整个地势西高东低,以青藏高原为***点,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并通过宽阔的大陆架,将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大洋盆地连接起来。境内有两条山岭组成的地貌界线,明显地将大陆分成三级阶梯。西面一条是由昆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以及沿横断山脉3000m等高线;东侧一条则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线。***一级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以上,面积约达2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的高原。高原上横卧着一系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与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山岭间镶嵌着无数大小盆地。第二级阶梯海拔1000—2000m,是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组成。如阿尔泰山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沿着东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直至海滨,则属第三级阶梯,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在200m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500m以下,只有少数山岭可达到或超过1000m。这一阶梯东部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多在200m以内。这种西高东低直迄海洋的地势特点,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她,供给大量水汽,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生产都有良好的影响。

二、气候

中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类型多样。按照温度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等6个热量带。按水分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又可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山多而高,气候的垂直分布,更增加了气候类型的复杂性、多样性。虽然各地带的气候互异,但大陆性季风气候,则是中国气候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

1.冬夏风向更替明显

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度地区,风向偏北,寒冷而干燥;夏季气流源自低纬度海洋,风向偏南,暖热而湿润。

2.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也大,冬夏极端气温较差更大

与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特别是和亚欧大陆西部相比,中国冬季气温要相对低得多,而夏季气温却比较高。如黑龙江齐齐哈尔(47°23′N),1月均温是-19.6℃,7月均温为22.6℃,年较差达42.2℃;而与其纬度相近的法国巴黎(48°58′N),1月均温是3.1℃,7月均温为19℃,年较差仅15.9℃。两地相比,1月气温,齐齐哈尔比巴黎低22.7℃,7月气温却要高3.6℃,年较差大26.3℃。

3.区域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北迅速递减

年降水量最多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坡)和东南地区(特别是台湾山脉东坡)达2000mm以上,最干燥的塔里木盆地尚不足50mm。在降水季节分配上也较为悬殊,夏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而冬季降水量大部分在10%以下,而且年降水变率都很大,多雨的江南,年降水变率也有10—15%,至于降水较少的北部和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变率可达30%以上。

4.雨热同期

即降水最多的季节,一般也是气温***,植物生长旺盛,需水量***的季节。

5.影响我国气候特征的因素

(1)纬度位置

这是决定太阳辐射和热量条件、影响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我国南北之间纬度差达50度之多,东半部自北向南可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但是,西半部由于青藏高原的突起,打破了上述温度与纬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热量带中,又以中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面积最广,热带也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我国亚热带因受季风影响的范围广,温度高,降水多,成为世界上亚热带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上许多珍贵、稀有、濒危植物与动物的“储存所”。南方的热带,则为我国利用和开发热带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基地。

(2)海陆位置

这是决定着海陆间热力差异,造成冬夏不同的温压场而形成季风环流的根本原因。中国位于世界上***的大陆——亚欧大陆和***的海洋——太平洋之间。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导致表面热量差异,使冬夏季在大陆和海洋上形成不同的温压场,而产生明显的季风环流。海陆两者面积愈大,季风也愈明显。因此,中国受季风影响最为深刻,除了受青藏高原屏障阻挡的西北内陆地区外,广大东部和南部地区,甚至包括青藏高原很大一部分地区,均受夏季季风的影响而表现季风气候的特征。

(3)地形的影响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复杂的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全国分布着许多不同走向的高大山脉和西南部隆起的青藏高原,使得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所形成的气候更加复杂化。从大兴安岭、太行山到西藏波密一线以东的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湿气向西北运行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又是孟加拉湾气流从低空入境的严重障碍。同时,东半部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层层阻挡冬季寒潮自北向南运行,致使我国不同热量带的气温、降水量差异明显,而且,各种地貌类型,又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如高山使气候产生垂直分异,向风侧成为多雨中心,背风盆地成为高温中心,等等。由于高山屏障,使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变得更为干旱,但高山从高空拦截较多的水气,又可使干旱地区出现不少成片的森林和草原。

(4)大气环流

这是支配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上述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青藏高原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大气环流形势极为复杂。总的来说,中国各季气流的运行和变化是受到西伯利亚高气压、印度次大陆低气压、北太平洋高气压和阿留申低气压等四大活动中心的控制。在冬季,西伯利亚高气压笼罩亚洲大陆,风从北冰洋经苏联西伯利亚和蒙古奔向中国南方,吹入海洋,因而中国东半部风向大都是东北风或西北风,由于空气干冷,就加强了冬季季风给中国带来的寒潮,所以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冬季普遍寒冷而干燥,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较冷的国家。在夏季,大陆上变成低气压区,而海洋上的空气压力增大,空气从潮湿的海洋吹向大陆,所以中国大陆夏季盛行从东南方太平洋高气压和西南方印度洋高气压带来的气流。中国除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吹着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孟加拉湾与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给中国带来充沛的雨量,使中国东南半壁成为世界上同纬度雨量较多的地区。

三、土壤

中国土壤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气候、各种化学类型的成土风化壳、多山的地形以及植被类型有关。如就大气候与土壤的关系来说,中国东部和东南部湿润区,雨量充沛,土壤中可溶性盐类易被淋洗,所以主要是酸性森林土;从北到南依次出现: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到了半干旱区,雨量较少,石灰易被保持在土层中,就出现各类钙质草原土;在北部温带有黑钙土、黑垆土、栗钙土。在西南部青藏高原上有高寒草甸土、高寒草原土。在最西部干旱地区,土壤中石灰和石膏都保持在表土层,出现各类荒漠土,并有大面积的盐碱土。

1.红壤、黄壤类

此类土壤包括湿润热带的砖红壤和湿润亚热带的红壤、黄壤和黄棕壤。

(1)砖红壤性土和砖红壤

这是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土壤,具有明显的富铝化特征,呈强酸性反应(pH4.0—4.8),氮、磷、硫、钙、镁等营养元素都极贫乏。

(2)红壤

这是湿润亚热带气候下酸性风化壳上所发育的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4.0—5.5),表层腐殖质极薄,钙、镁、锰、钠和全磷量都很低。

(3)黄壤

这是强酸性土壤,其气候条件较红壤为湿润。风化壳的厚度较薄,钙、镁、氮、硫含量都极低。

(4)黄棕壤

这是在北亚热带或中亚热带中山带湿润气候下,在酸性母质上发育而成的。呈弱酸性反应(pH5.0—6.0),具有棕壤向黄壤过渡的性质,土体中盐基大部已淋失。

2.灰棕壤类

此类土壤包括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和温带北部的暗棕壤,呈强酸性到中酸性,代换性铝含量较高,盐基饱和度很低,钾、钠、钙、镁、氮、磷、硫等含量贫乏。

(1)棕色针叶林土

这是在寒温带落叶林下发育而来,分布于黑龙江沿岸台地、丘陵和大兴安岭山地。呈强酸性或中酸性反应(pH4.5或5.0—6.0),代换性盐基含量低,而代换性铝含量很高。

(2)暗棕壤

这是在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而来,分布于东北东部山地,表土层腐殖质含量较高,呈中酸性反应(pH5.0—6.0),盐基饱和度在表层较高。

3.棕壤类

此类土壤包括暖温带的棕壤和温带的灰色森林土与淋溶黑土,呈中酸性到微酸性反应。

(1)棕壤

这是在落叶阔叶杂木林和落叶栎林下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来,主要分布在湿润温带近海的山东、辽东半岛和辽南、河北山地丘陵,呈微酸性或中酸性反应。钙含量丰富,铁、铝极为贫乏,而二氧化硅含量有所增加。

(2)黑土

这是在自然植被为杂类草草甸,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更新世粘土沉积物,部分为基岩风化坡积物发育而来,分布于温带半湿润气候下的东北平原。表层腐殖质层厚约100cm,腐殖质含量3—6%,高的达15%。呈微酸性反应(pH5.5—6.5)。氮、磷和代换性钙含量高,自然肥力高,保水保肥好。

4.石灰质森林土类

此类土壤分布于中国东部湿润区自北到南由碳酸盐风化壳发育形成的各类森林土壤,呈中性到微碱性反应。

(1)褐土

这是在落叶阔叶杂木林下石灰岩、黄土、碳酸盐冲积物上形成的,分布于旱季明显的湿润暖温带。呈中性到碱性反应。有明显的碳酸钙层,富含碱土金属、碱金属和积聚钙、钠、镁、铁、铝化合物。速效性氮、磷、钾多,肥力高。

(2)黄褐土

这是褐土向黄壤过渡的中间形成物,在含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下带石灰性母质上发育而来,分布于半亚热带。上层呈微酸性或中性反应,下层呈微碱性到中碱性反应。代换性钙、镁占优势。

(3)黑色石灰岩土这是在落叶、常绿阔叶树混交林下植物残体经过腐解与钙结合发展而成,分布于亚热带石灰岩地区,呈石灰性反应(pH6.5—8.5)。表土有机质6.0—7.0%,氮、磷、钾含量多。

(4)紫色土

这是由石灰性紫红色沙页岩发育而成,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湿润亚热带。表土呈微酸性或中性,底土呈中碱性反应(pH6.5—8.5)。钙、镁、钠和硫化物含量丰富,磷、钾含量亦多。土壤肥力高。

(5)磷质石灰土

这是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上的珊瑚石灰岩,其上生长着肉质常绿海叶灌丛、矮林。表土是磷质、石灰质和鸟粪等有机质的复合体,呈中碱性或强碱性反应(pH8.0—8.5)。上层有机质含量可达10%,氮1.0%,全磷(P2O5)30%,钙(CaO)40%以上。

5.黑钙土、栗钙土类

此类土壤包括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各类碳酸盐风化壳所形成的草原土壤,其中有分布于东北平原中部的草甸草原土壤——黑钙土,分布于内蒙古中北部的典型草原土壤——栗钙土,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下黄土高原东南部的草甸草原土壤——黑垆土,以及分布于羌塘高原中、南部海拔4400—5200m高原上土壤——高寒草原土。土壤均呈碱性反应,有钙质层,不含石膏。

6.荒漠土、盐碱土类

此类土壤包括:分布于温带干旱气候下北疆一带的灰棕漠土,分布于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下南疆和河西走廊一带戈壁滩的棕漠土,分布于西藏北部,海拔4200—5400m山原上的高寒荒漠土,分布于塔里木盆地等处的荒漠盐土,分布于北方湿润或干旱地区的内陆盐土和滨海地区的盐碱土。土壤中含相当量的氯、钠和硫。

7.草甸土、沼泽土类

此类土壤包括中国各气候带受过量降水条件影响所形成的草甸土、高寒草甸、沼泽土及水稻土。

8.风砂土

此类土壤在干旱温带和极端干旱暖温带分布较广,半干旱温带也有分布,由于它成土作用微弱,土壤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母质性状。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土壤类型随山地高度的增加而出现的垂直分异现象普遍存在。现将中国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列于表3—1。

表3—1 中国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

表3—1 中国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续)-1

从表3—1可以看出,由于温度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在不同的纬度和经度地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显然不同。但是,每一山地垂直带谱总是在该山地所处的纬度水平地带的基带上发展起来的,是水平地带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植被、土壤等水平分异规律。

中国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反思、中国的自然环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原文链接:http://www.8178.org/news/show-32469.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反思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标签: 山脉 中国 土壤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