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有一座帝王的陵墓,名为——乾陵。
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黑漆碑面,上有5000余字的碑文。
东侧的一块,高大耸峙,然而空空如也,未题一字,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无字碑”。
这块碑文的主人,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也最具争议的一位女性——武则天。
公元690年,武则天已67岁,然而属于她的时代大幕才刚刚开启。
这一年的九月九日,武则天登上应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元授,正式即皇帝位。
《唐诗纪事》记载:
就在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一些大臣意图谋反,就诈称百花盛开,请武则天驾临上苑赏花。
此时正是寒冬腊月,百花凋零,这些大臣们却宣称园中百花盛开,鸟语花香。
武则天表面应允,心里却早已有了计策。
她当即挥笔写下了一首催花诗,以此为诏令,派遣使者前去上苑宣诏,以告知花神,这便是《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明天早上我要游览上苑,火速传诏给春神知晓。百花定要连夜齐放,莫要等到晓风吹来。
整首诗只有20字,却写得霸气十足,尽显一代女皇的风范。
让群臣惊诧万分的是,从第二天的凌晨开始,上苑里的花儿不分时令,竟然齐齐开放,一片姹紫嫣红。
当武则天在群臣的簇拥下走进上苑时,所有人都被女皇号令天地的威严震撼。
后来,这个故事又被衍生出新的版本——“武则天怒贬牡丹”:
说的是武则天催花诏令一出,群芳一夜间纷纷绽放,不敢违抗,却唯有牡丹抗旨不开。
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到了洛阳。谁知,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武则天更加被激怒,下令烧死牡丹。
牡丹的枝干被烧焦了,可到了第二年春天,牡丹反而开得更盛了。世人钦佩牡丹的骨焦心刚,就赞它为“焦骨牡丹”。
当然,这两则故事的真实性都很待考证。
天地间自有规律,花开花落,都有节令,并非人力能够轻易更改。
但通过这首霸气十足的诗歌,我们却确实能看出武则天睥睨天下的帝王气概。
当时她初登帝位,根基不稳,朝廷里更是议论纷纷、各有异心。
武则天写下这首诗,表面上是号令群芳,颐指气使,很是狂妄;实际上,却是借着这首诗给朝野大臣们敲醒警钟:
而今我登临帝位,号令天下,你们便是这上苑里的百花,岂敢不从?
14岁时进入后宫,成为唐太宗才人;
32岁时成为高宗皇后;
51岁加号“天后”,参预朝政;
67岁登临帝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
82岁时,因“神龙政变”退位,并在当年11月崩逝。
武则天的一生,功与过相伴,是与非相随。
她的皇权之路充斥着杀伐与血腥,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酷吏,晚年更是豪奢专断;
但另一方面,武则天又明察善断,知人善任,大力选拔人才,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奖励农桑、改革吏治。
其在位期间,整个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发展,粮食丰盈,人口茁壮。
就连一代伟人毛泽东都曾赞赏地说: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死后的她,无比明智地只留下一座无字碑。
是也好,非也好,功也好,过也好,但凭世人论说。
于她自己而言,这一生,她已活得足够真切,足够尽兴。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及《武则天》剧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