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3日,在蒙古边境,一架飞机坠毁,伴随着轰鸣的爆炸声,顿时间火光一片。在这场火光中,一代枭雄林彪以及他的夫人叶群不幸离世。
很多人对于林彪都很熟知,对于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是提起林彪,不得不提起的一个人物,就是他的“未婚妻”汪静宜。
父母之命搭建起的爱情汪静宜,在河北黄冈县的一个大户家庭中出生,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或许是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汪静宜的父亲还是遵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旧思想,从小教习汪静宜学习女子技艺,不允许汪静宜读书写字。
在父亲如此培养之下,汪静宜成为了一个恪守妇道的旧时代女性代表。也许正是从小父亲对于汪静宜的深刻影响,才最终酿成了汪静宜的这样结局。
回溯汪静宜和林彪的认识,大约可以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句话来概括。
汪静宜的父亲汪友城和林彪的父亲林明卿是多年好友,加上两个孩子的出生,为了亲上加亲,两家人在孩子出生后就决定结为亲家,在汪静宜和林彪7岁的时候就置办了酒席。
之后,按照当地的习俗,汪伯梅改名为汪静宜,成为了林彪的“未婚妻”。
或许一开始,就注定了汪静宜和林彪爱情故事的悲剧。
慢慢长大后的林彪,青年才气,进入武昌中学读书。青年男女,都是优秀的人才,很容易彼此吸引,惺惺相惜。
而也就是这个时候,林彪爱上了同学陈若冰,并对她展开了追求。那个时候的林彪,满心坠入爱河,不顾自己婚约在身,完全忘记了他的“未婚妻”汪静宜的存在。
而比起一头热血的林彪,陈若冰显得冷静很多。她读过书,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她渴望自由独立,不想被婚姻束缚。并且陈若冰知道林彪的婚约,对于林彪的追求一直严词拒绝。
林彪接受过教育,对于爱情充满了向往,他渴望找到一个和自己相匹配的新时代女性。这个时候,连书都没有读过的汪静宜显然入不了他的法眼。
也就是这个时候,两人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也就会注定了最终的悲剧。
痴心等待暗生情愫后来,林彪凭借自己的优秀才干,进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和当时很多青年才俊一样,林彪投身事业,将儿女私情抛之脑后。
自身优秀加上后期刻苦学习,很快林彪就在众人之中展露头角,并得到了叶挺的器重。这个时候,林彪开始恢复了和家中人的联络,随后和汪静宜的婚约也就自然而然被提上日程。
当时林彪的父亲谎称林彪母亲病重,将林彪骗回了家。并且瞒着林彪,开始准备两人的婚事,还向亲朋好友发布了喜帖。
当时满心着急的林彪赶回家中,才发现自始至终,这就是一次骗局。本来就骄傲的林彪更是无法容忍,当场表示“不结婚”。
但是想要“退婚”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不说这是两家人早就定好的婚约,关乎两家情谊。最重要的是关乎两家名誉,林父根本不可能纵容林彪胡闹。
但是逆反心理作怪的林彪也不可能乖乖任由摆布,于是借口“军令如山,时间紧急,来不及置办婚礼”为由,进行了推脱。
对于林彪的借口,虽然两家都有怨言,但是耐不住林彪以“国事”为借口。最终以“北伐战争胜利后完婚”为商量结果,这件事才草草结束。
而林彪所不知道的是,那时19岁的汪静宜,在门外看到了一切。看着身穿军装的林彪,早就已经暗生情愫,对于林彪私定终身。
默默等待却惨遭抛弃汪静宜坚信林彪的承诺,战争胜利后一定回来迎娶自己。就这样,那个豆蔻年华的少女,经常徘徊在自家门口,等待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诺言。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当年亭亭玉立的少女已经不再。汪静宜从少女到妇女,还是没有等到林彪来兑现承诺。
因为战争,林彪再次和家中断了联系,林家对于汪静宜一家始终抱有愧疚之心。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汪静宜再次得到林彪的消息,却是林彪高升结婚的消息。
林彪得到了晋升,同时,汪静宜的“未婚夫”却和其他女子结婚,忘记了远在家乡的“未婚妻”。
得知此事后,汪静宜以泪洗面、郁郁寡欢,但是恪守妇道的她,依旧坚信自己是林彪的“未婚妻”,为了林彪苦苦等待。
颠沛流离却坚守婚约后来,战争爆发,百姓们颠沛流离。汪家更是如此,作为当时的大户家庭,家中的财物被洗劫一空,汪父只能带着家人四处颠沛流离,寻找一个容身之所。
最终,汪父客死他乡。在最后,看着汪静宜,汪父后悔自己当初没能让汪静宜学习读书,若是一开始,汪静宜就像新时代女性那样读书学习,那么汪静宜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汪父去世后,汪静宜带着年迈的母亲和生病的妹妹靠着乞讨为生,生活十分艰苦。后来汪静宜一行人辗转数地,来到了林彪大哥所在的黄冈。
因为对于汪静宜家人的愧疚,林彪大哥数次接济汪静宜一家人,帮助汪静宜度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
林彪堂哥
在这一段艰苦的日子里,汪静宜始终坚守与林彪的婚约,不曾出嫁。
1949年,在武汉工作的林彪遇见了家族亲属,谈起了汪静宜。这个时候,林彪才知道,四十几岁的汪静宜始终还在等待,一直没有出嫁。
林彪得知这一消息十分惊讶,但是,也仅仅只是惊讶。
对于林彪来说,汪静宜只是一个十分陌生的人,他们之间的联系,似乎只有那个让林彪十分排斥的婚约。
很多人多次劝说汪静宜,让她不要守着那一纸婚约,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从小深受“三从四德”观念影响的汪静宜坚信,自己已经被许配给了林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生是林家的人,死是林家的鬼。
汪静宜就是这样的人,偏执到骨子里,只要是她认定的东西,就一定要走到头。
林父对于汪静宜很是愧疚,多次委托新政府对于汪静宜照顾,但是汪静宜认为,自己只是一介女子,没有为新中国革命献力,不配受此待遇。
就这样,汪静宜带着坚持,清贫地度过了一生。
再次见面已经物是人非后来,在1954年,林彪返回家乡,想起了他的“未婚外”汪静宜,提出了拜访,但是遭到了汪静宜的拒绝。
已经年过花甲的汪静宜知道,林彪对于自己是出于愧疚与同情,当初的诺言,是永远也无法兑现了。
对于汪静宜的拒绝,林彪也只能找人转告劝慰汪静宜“找个好人嫁了”。但是对于汪静宜来说,林彪是她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丈夫。
早在少女19岁的时候,就已经暗生情愫,将自己的一生都交付了出去。
饱受贫穷和疾病折磨的汪静宜,躺在破旧的小屋里,心中想的还是19岁那年,林彪在家人面前,许下“战争结束后回来完婚”时的模样。但是这个诺言,却是一辈子都没能实现。
林彪没有想到,自己当初敷衍两家的借口,却成为了将汪静宜束缚一生的念头。
最终,在1964年12月6日,也就是汪静宜57岁的那年,在破旧的房屋中,汪静宜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汪静宜仍然坚信自己是林家的人,希望在死后,自己的墓碑旁边,可以为自己的丈夫林彪留下一席之地。
生死与共的妄想,对于汪静宜来说,也只是妄想,未能得偿所愿。
回望汪静宜的一生,其实十分简单。汪静宜这一辈子的大多数时间,都于林彪有关。
后来,身在北京的林彪得知汪静宜去世的消息,能言说的,也只有遗憾。
但是林家人对于汪静宜的这份情谊却十分珍重,在修缮族谱的时候,将汪静宜的名字写进了家谱,并且位列第一。也算是了却了汪静宜这一生的执念。
无可奈何花落去汪静宜这一生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是汪父的教育?是林家的婚约?还是林彪的“无情”?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旧时代思想束缚最终酿成的惨剧。因为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将两个没有感情基础的人生生的束缚在一起。
林彪接受新时代教育,提升了自己的眼界,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这些“封建礼教”狠狠地斩断。最终成为独立的个体,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汪静宜则不一样,她一直接受的,就是“仁义礼智”的旧思想熏陶,被这个婚约的束缚越捆越紧,被所谓“未婚妻”的身份束缚了一辈子。
汪静宜对于林彪的坚守,或许是出于爱意,但是更多的还是对于“三从四德”的屈服。汪静宜的故事,就是当时旧时代背景下女子的缩影。而汪静宜的悲剧,是时代背景下,新旧思潮矛盾撞击,最终酿成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