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浙江省龙游县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洪灾。洪水淹没了山脚下的村落,村子里的房屋、牛羊、粮食顷刻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还好村民们反应快,连夜逃到了旁边的凤凰山,这才保住了性命。可洪水退去后,原本如桃花源一样安宁的小村落到处都是泥泞,显然已经不适合居住。没有办法,村民们只好在凤凰山上住下来,打算重建新的家园。
虽然做好了决定,但村民们还是有些发愁,因为无论衣食住行还是种地开垦,哪样都少不了水源。可在这大山之中,哪来这么多的水给他们用?
无奈之下,村长只好组织村民们分散开来,四处去寻找水源,哪里有水就在哪里安家落户。哪怕将全村的人打散了,分开住在这山上的各处也没关系。
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没过多久,村民们就在凤凰山上偏山脚的地方发现了许多深不见底的水潭。这些水潭就像一颗颗明珠一样点缀在一起,虽没有彼此联通,却分布极广。
村民们高兴极了,人是群居动物,和族群在一起能有更多的安全感。这么多水源,足以让他们整个村子都在这里落户。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凤凰山给他们的馈赠并不只此。40年后,坐落在这里的石岩背村村民将会在这些深不见底的幽潭中,挖掘出更为宝贵的财富……
大鱼那是1992年,经过几十年的洗礼,石岩背村已经在凤凰山中深深扎下了根。村民们的房子散落在潭水与潭水之间,就像将整个村子都嵌进了湖蓝色的宝石里。
当然,这些潭水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生机,还为他们带来了一些危险。
尤其是村子里最深的那处水潭,村民们可以在这浣衣、钓鱼、取水,却唯独不能进去游泳。
这几十年来,所有进入这个水潭的人,不管是主动进去还是失足掉落,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的,即便他们的水性再好。这个水潭就像是有神奇的魔力一般,会吞噬掉入其中的人的生命。 因此,这个水潭也被村民们称为无底潭。
这天,三个年轻人正百无聊赖地坐在无底潭边钓鱼。日头很大,几个年轻人很快就被晒得昏昏欲睡。
坐在旁边观望的吴阿奶看他们做事这样不上心,数落了他们一通,又给他们讲起了无底潭的故事,想让他们清醒清醒。
年轻人们更困了,这故事从小到大他们不知听了多少遍,听得越多,他们心中就越是不以为然,总觉得大人们是在小题大做。
吴阿奶看他们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气急败坏地教训道:“这无底潭古怪着呢,你们可别不放在心上。”
年轻人们无奈地撇撇嘴,又无聊地打起了瞌睡。就在这时,一声惊叫突然撕破了这种宁静:“好重啊,我的鱼竿突然变得好重,你们快来帮帮我!”众人被惊醒,慌慌张张地跑过去帮忙。鱼竿果然很重,三个半大小子一起使劲儿,竟然都没能把下面的东西拽上来。
旁边的吴阿奶连忙道:“怕是钓着大鱼了,小心些,别把杆子拽断了。”
她指挥着三人,让他们不用蛮力,靠技巧把鱼钓上来。三个年轻人听了吴阿奶的话,一起使巧劲儿,终于成功将鱼钓了上来。
尽管如此,三人还是累出了一身汗。不过此刻谁也没心情关注自己,他们盯着那条被钓上来的鱼,惊讶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因为这条鱼实在是太大了,哪怕是活了这么多年的吴阿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一个年轻人试探着将鱼抱了起来,发现抱着它竟比抱着一个小孩子还费劲。几人连忙将鱼扛回去,一称才得知这条鱼竟然有足足37斤!
三个年轻人面面相觑,无底潭虽然被称作无底潭,但占地面积其实并不大。这么小的水潭,怎么可能养出这么大一条鱼来?
三人这才开始有些相信吴阿奶的话,觉得这个水潭可能有着他们不知道的古怪之处。
几个年轻人越想越好奇,他们觉得,无底潭下面肯定有很多神秘的宝贝。就算没有宝贝,潭水下恐怕也有很多像这样的大鱼。如果能把这些鱼捞出来,那他们就发了!
可是,他们村已经在这里落户40余年,没有一个人钓到过这么大的鱼,可见这鱼的出现只是机缘巧合。如果靠钓,他们恐怕几十年也再遇不上这样的鱼。
但以无底潭“吃人”的魔性,他们又不敢下水去捞。
怎么办呢?几人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潭水抽干。等潭里空了,他们就可以直接背着背篓美美地跳进去捡鱼了。
抽水三个年轻人找到吴阿奶,将他们的打算说了出来。原本以为会遭到吴阿奶的阻拦,可没想到,吴阿奶也很想知道潭底有什么,还对他们想到的这个办法很是赞许。
事实上,石岩背村的村民早就对这个神秘的水潭充满好奇。只不过他们不敢,也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水潭的秘密。
现在,年轻人们愿意折腾,他们又没有什么生命危险,村民们自然不会在意。
就这样,在整个石岩背村村民的默许下,轰轰烈烈的抽水活动开始了。
刚开始,吴阿奶和三个年轻人搬来了一个柴油发电水泵,抽了整整一天一夜,潭水的水位竟然丝毫没有下落的迹象。几个半大小子来了兴趣,又找来了几个水泵,开始没日没夜地运转抽水。
终于,在连续抽了4天4夜之后,无底潭的水位有了明显的下降,水面上还露出了一个石头尖。让众人觉得奇怪的是,这个石头尖上有一些奇怪的纹路,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漂亮的花纹。这种痕迹可不是水能冲刷出来的,倒像是人工精细雕琢的。
这个发现让众人疑惑之外都有些惊喜,龙游县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古人居住。说不定这水下面还真是什么神秘遗迹,掩埋着许多沉寂在历史中的珍宝。
这下子,整个石岩背村的村民都来了兴趣,每天来观看抽水的人络绎不绝。只要一有闲暇,大家都会围在潭边嘀嘀咕咕地谈论,而无底潭也在人们的期盼中被抽空了。
此时已经是石岩背村村民抽水的第17天,潭水见底的时刻,大家面面相觑,原本惊喜的表情一瞬间僵在脸上。
没有遗迹,没有宝贝,甚至连一尾鱼都看不到。眼前浮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洞口,狭窄、幽暗,从洞口朝里望去,里面黑乎乎的,只有寒气不断地从里渗出。
吴阿奶和几个年轻人一商量,决定进洞去看看。毕竟,他们之前为买那几个水泵花了1万多块,要是什么都没得到,那可就亏大了。
几人准备好防身的东西,便带着手电进了洞。潭边迷信鬼神的老人们都在摇头,生怕他们的行为会惊扰这里不知名的神秘力量。
吴阿奶心里也有些发怵,但还是咬咬牙,继续跟着这几个年轻人往里走。洞里又湿又凉,即便打着手电,前面也是一片漆黑。
几人紧紧靠在一起,依靠身边人的体温为自己壮胆。慢慢地,他们眼前的路似乎越走越宽,到最后,他们甚至已经摸不到身边的石壁了。
几人举起手电朝四处瞧,却发现他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巨大的石窟。
但这石窟却并非像他们想的那样简陋,相反,这里构造恢弘,还有几根鱼尾般的石柱直直地树立在洞内,石柱足足有几十米,上面盘龙踞凤,气势磅礴。
众人又沿着石壁摸索了一圈,发现整个石窟设计得就像一座巨大的宫殿。石窟的出口是锯齿状的阶梯,不同的是,锯齿与锯齿之间的距离足足有三米,还呈斜坡状。
这样的路摆明不是给普通人走的,这座宫殿又建立在水下,难不成这就是传说中龙王的水晶宫?
几人兴奋极了,在石窟里摸摸瞧瞧,折腾了许久。但让他们失望的是,这个宫殿里没有任何珍宝。而且,所有的鱼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空气中一点鱼腥味都没有。
这太奇怪了,他们村里年年有人在这里钓鱼,常常都有收获。更何况,多年前这里还是附近的竹林禅寺的功德池,经常有僧人和信众来这里放生。怎么可能会一条鱼都没有?
石窟吴阿奶等人失望而归,石岩背村发现“龙宫”的消息却像插上翅膀一样不胫而走。
附近的考古学家听说这里有着疑似古代人留下的痕迹,更是如一窝蜂般涌了过来。有关部门对这里也很是重视,特别派了专家来进行勘察。
这些专业人士聚集在一起仔细考察许久,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这个石窟恐怕只是一个大建筑群中的一小部分,凤凰山上一定还有其他类似的洞穴。
果然,在将附近的几个水潭都抽空之后,工作人员又发现了六个设计、规制都与这个宫殿十分类似的洞窟。更加神奇的是,这7个石窟的排列方式竟然与天上的北斗七星是一模一样的。
这样一来,除非一些非常巧合的情况,几乎已经排除了这些洞窟是天然形成的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们似乎解开了无底潭鱼群消失的原因。 他们发现,在潭水刚刚被抽空的时候,潭底都有着厚厚的淤泥。这些鱼群很可能是在察觉到水流变少的时候,从这些“土路”中逃窜离开的。
解开这个疑问后,专家们并没有停止勘察,而是运用专业设备继续在凤凰山上进行探索。接着,他们便在0.38平方公里的山丘中找出了24个排列规律的石窟。
这些石窟设计风格和开凿方式都很是统一。每个石窟呈倒斗状,开口的洞穴最小,越往里越是宽阔。最小的石窟大概有300平方米,最大的有2000平方米左右。
最精妙的是,这些石窟的顶端呈45度斜行,上面都有着排列整齐的凿痕。凿痕与凿痕之间距离恒定,就连形状都一模一样,从远处看就像是一道道虎斑,非常具有观赏性。
这些石窟中的石柱则是一模一样的鱼尾状,足足有30多米高,需要将近四、五个成年人合抱才能围住。而且,石柱上面雕刻的图案也都是张牙舞爪的龙凤,看着极其壮观。
在最小的1号洞窟内还有一副极具古风的壁画。上面雕刻着飞鸟、野马和古鱼,线条古朴,以极其流畅粗犷的手法勾勒出原始动物的野性和自然,令人十分震撼。
震撼之余,人们又不禁充满了疑惑。按照这几十个石窟的规模以及凿刻手法的精细程度,至少需要上千人日夜不停地工作将近十年才能做到。
尤其是石窟顶端那些虎斑状的凿痕,虽然看着简单,但哪怕是放到现代,也只有机器能做到如此整齐。
可现代人利用机器建造石窟时,会采用先直线挖掘,随后再进行加固装饰的方法,不可能形成这样斜向45度的洞窟。更何况,如果真是近现代所造,不可能没有半点记载。
以此推断,这些龙游石窟是古代人所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么,到底是谁花费巨大心思建造这样恢弘的地宫,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谜团专家们开始翻找龙游县志等一系列的历史资料,在韩愈撰写的《徐偃王庙碑》中发现了这样一句:“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
难道说,整个龙游石窟都是偃王的陵墓群?一位专家这样怀疑。 可他刚刚提出这个说法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首先,龙游石窟虽然建造成宫殿的形状,似乎确实是皇室所用,但其中并没有留下任何皇室的痕迹。事实上,整个龙游石窟都是空空如也,没有任何皇室随葬品和皇室遗物。
而且,这些石窟每一个都是单独存在,并不联通,如果真的是皇陵,起码应该隔断出王室主殿、随葬副殿及其他相应墓室。
可现在的龙游石窟个个是单独的洞穴,而且每个洞穴都没有修建放置棺木的台子。如此一来,陵墓一说似乎站不住脚。
这个时候,专家中又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该专家称他在查询龙游县的历史资料时发现,数千年前,龙游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姑蔑”。
或许这个名字大家很陌生,但在姑蔑还是一个国家的时候,曾有一位姑蔑王和越王勾践交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多年,表面向吴国俯首,私底下却不断囤积兵力,时刻准备着向吴国复仇。有人说,勾践害怕自己的计划被吴国奸细,便找了姑蔑王帮忙,在凤凰山造就军事重地。
恰好这几十个龙游石窟构造奇特外表看着狭小,内里却富有乾坤。如果真的藏兵,绝对能够藏下一支上万人的大军。
而且,这些石窟都处在地下,位置极其隐秘,即便敌军收到消息,进到这山中来,也只会像走进迷宫一样绕圈圈。
此时,易守难攻的龙游石窟就变成了最好的作战地点,藏在耳洞中的士兵们可以偷偷摸出去,悄无声息地杀了外面的敌人。
这个说法似乎十分合理,但还是有人提出疑问。
首先,既然是藏兵地点,那在石窟中应该有过练兵的痕迹。可在这石窟中,除了一个个清晰的凿痕之外,没有任何被冷兵器磕碰过的痕迹。难道勾践只拿这些动来躲藏,不练兵吗?
其次,古人选择藏兵地点时,除了攻打方便之外,撤退也应方便才对。可这些石窟虽然彼此相连,但并不互通,每个石窟之间都有50厘米的间隔。
这样一来,一旦军中有奸细透露出洞穴位置,那易守难攻的藏兵之所不就变成了敌人随时可以进来瓮中捉鳖的大瓮?勾践会这么蠢,专门留着这50厘米的间隔憋死自己吗?
最关键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最重要的事就是厉兵秣马,壮大自己。他会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凿如此精美的宫殿,浪费自己得来不易的成长时间吗?
显然,这种说法也被推翻了。
专家们并没有放弃,又从采石说和屯仓说两个角度来推断龙游石窟的出处。
其中,采石说首先受到质疑。原因很简单,如果真是采石场,石窟内不可能雕刻专门的壁画和整齐的凿痕进行装饰。再者说,龙窟中的岩石是红土沉积岩,这种石头很容易风化,用途也不广。
而且,如果真的需要采石,为什么不采取地上作业的方式?这样更简单,而且凿出来的石头更好。要知道在龙游石窟这样的地下洞穴里采石,就光线和设备便是两个大问题。
这样说来似乎就只有浙江大学的褚良才博士提出的屯仓说最为可靠了。
褚博士曾10多次在龙游石窟进行实地考察,并翻阅了无数古籍资料,得出了龙游石窟可能是由西汉宣帝修建的专门储备粮食、物资的仓库的结论。
褚博士还提出童坛山的簸箕洞和石岩洞进行佐证。称这两个洞穴和龙游石窟构造相似,而且三者都修建了防水的堤穴。
当然,这种学说同样也有反对者。比如有人就称龙游石窟中气候潮湿,温度又低,储存粮食时很容易腐烂,即便储存战略用的兵器也很容易生锈耗损。
面对历史疑团,这样各执一词,彼此分说的场面十分正常。就像现在还盛传一种说法,称石岩背村村民是为了拉动当地经济,特意编造出神秘的龙游石窟吸引众人。
而如今,龙游石窟也确实成了4A级景区,为龙游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人气。
但这些人同样也是无法自圆其说,因为他们自己也解释不了龙游石窟古朴浑厚的建造风格来自何处,建造者留下这么多空空如也的石窟究竟意欲何为。
面对历史疑团,这样各执一词,彼此分说的场面十分正常。科学本就充满了假设和争论,事实的真相正是在这样互相证明互相推翻的过程中逐渐被推演出来的。
因此,虽然现在我们对龙游石窟的真正出处仍未可知,但早晚有一天,我们会探索出龙游石窟的秘密,共同见证这块历史瑰宝的一路浮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