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实习生 黄士 通讯员 潘曼琪
数日前,47岁的黄先生(化名)走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时恍如重生。
就在半个月前,他在办公室里突发心梗、心脏骤停,同事马上为他做心肺复苏,中山一院院前急救团队、院内急诊、心内医护团队齐心协力、争分夺秒的“生命接力”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图/视觉中国
办公室突发心梗,幸遇同事会心肺复苏2020年12月25日早晨,黄先生刚到办公室,就感到胸闷不适、冒虚汗,但他却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上午11时30分左右,他突然意识丧失,倒在了座椅上。
他身边的同事发现他面色青紫,呼之不应,立即拨打了120救急,刚好这个同事之前接受过心肺复苏的培训,马上开始对黄先生进行胸外按压。
后来为黄先生做紧急手术的中山一院心内科马跃东教授分析说,当时黄先生的心跳已经停了,人体的重要脏器特别是大脑没有血液供应几分钟,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就算之后救回来了,生活质量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黄先生的同事在医务人员到来前一直做胸外按压,帮助心脏“被动”泵血,对重要脏器起到了保护作用。黄先生最终能抢救成功,除医务人员外,他的同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也就是心内科专家们反复呼吁公众去学习心肺复苏的原因,因为你随时会有救身边人一命的机会。”马跃东说。
马跃东教授。医院供图
医护争分夺秒上演“生命接力”当天11时38分,中山一院急诊的医护人员接到120指挥中心电话,第一时间赶往了急救现场。此时黄先生仰卧在地板上,意识、脉搏完全消失,仅存在叹气样呼吸。
黄锡泰医生和张凡护士立即接手,持续胸外按压,使用除颤仪监护提示室颤,这时张凡护士果断对其进行了电击除颤,并和黄医生密切配合,按压、面罩通气、肾上腺素,前后完成3次电击除颤,经过惊心动魄的院前抢救,12时黄先生终于恢复了自主心律,但意识仍未恢复。
显然抢救远没结束,这场和死神赛跑的比赛仍在继续。12时08分,院前急救团队将患者火速转送回中山一院急诊科,这时抢救室的医护团队早已接到电话并严阵以待了,马上给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急诊医护团队配合默契,进一步的抢救措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循环稳定等等,都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李丹妮住院总医师在抢救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患者监护的心电表现和院前心电图不一致,于是立即再次复查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脏骤停的原因找到了!
这时,急诊胸痛中心古力文医师立即请示当天的心内科二值马跃东教授,再次判断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明确,必须对患者马上进行急诊血运重建。
“按照诊疗常规,如果做冠脉造影,需要患者家属的签字同意,当时患者的妻子仍在赶来的路上,如果等到她来签字会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所以我们尝试在电话里向她妻子解释,她的妻子也很果断,电话中表示她完全信任中山一院的水平,一切按照医生的建议治!”
马跃东回忆说,取得家属同意后,马上启动心导管室准备急诊手术。
12时50分,导管室准备就绪,呼吸机、IABP等为手术保驾护航的“救命神器”也都依次准备到位,抢救生命的接力棒又交到了心内急诊PCI团队手中。
黄先生虽然年仅47岁,但心脏的血管病变却存在严重的三支病变,并且右侧冠状动脉的近端完全闭塞,于是心内专家对犯罪血管进行干预,放置了支架一枚。术后,
黄先生转入心血管ICU,在密切的监护下接受进一步的积极治疗。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让人非常欣慰的是,黄先生在术后的第2天意识就逐渐转清,能理解医生言语指令,术后第3天就顺利的拔出气管插管,能和医生正常对话交流。这证明患者经过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不仅心肺功能恢复良好,神经功能也恢复得非常理想。
马跃东介绍,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针对心梗患者,必须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通闭塞血管,可将心肌损伤降到最低。
其中,“门球时间”(指急性心梗者从就诊到首次球囊扩张的时间)是反映一个医院胸痛中心对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能力的重要指标,建议“门球时间”应该控制在60分钟以内,救治黄先生的门球时间仅为37分钟。
在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病人生存率不到1%,但黄先生能重获新生与“时间”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