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85%的疼痛门诊患者都涉及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甚至95%慢性疼痛病人也与此关联,在美国大约9百万人患此类疼痛。尽管国内没有这方面的调查,但从国内专家门诊来看,只会比这个高出10-20倍。这种痛症多见于老年人和运动人群,所以大多数运动性疼痛和骨科疼痛也与此相关。那么什么是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认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触发点(triggerpoint)又称为激痛点或扳机点,是骨骼肌内结节处大量高度异常的敏感小点,用手指触摸常常感觉就像深埋在肌肉内的一颗小豌豆。它最初由美国临床医师JanetTravell于1942年提出,她发现对肌筋膜炎患者骨骼肌膨大结节处进行针刺或缺血性按压时,可产生躯体局部性疼痛或远处牵涉性疼痛,并伴随肌肉的局部抽搐反应。
打个比方,肌肉就像是人体血管和神经生长的土壤,而触发点就像在缺乏灌溉和照料的土地里结成的硬块。按压触发点会激发出高度敏感的疼痛;疼痛还会以特定形式向肌肉远端或近端转移引起远处的疼痛。触发点会使肌纤维持续紧张,从而引起关节退化、血管和神经受压、运动受限以及慢性疲劳等问题。如果一块肌肉的疼痛触发点长期得不到治疗还会造成机体局部的力学失衡,而且同一力学功能的其他骨骼肌和拮抗肌也会受到间接的过用性损伤,最终产生触发点,造成整个关节的功能障碍。
例如:肩周炎,开始只是某个肩袖肌的功能障碍,随即出现肩胛下肌、大圆肌的受累,同时还有喙肱肌和肱三头肌受累,以致造成肩关节的上举和内旋内收等动作的困难。另外,疼痛触发点靠近血管和内脏器官的位置会干扰相邻器官和血管的功能,出现相应症状。
触发点并非中医穴位
许多人会错误的以为触发点与中医穴位是一回事。因此,首先必须认清穴位(acupoint)和触发点(triggerpoint)是截然不同的。经络穴位来源于古老的中医学,经络是假想的气血运行通路,而穴位被认为是气血的聚集,穴位治疗声称会对假想的全身经脉的疏通有积极作用。
尽管一些基于经络穴位的治疗看上去确实有效,但却很难去客观证实真的存在经络穴位。然而,触发点是真实存在的,它们能通过手指被感知,能够发出独特的电信号,后者通过敏感的电子设备可被测量出。在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肌肉组织中的触发点还可以被拍照。不幸的是,有的医师会以触发点治疗来代替穴位治疗,但却没有告知患者所用的并非是传统的穴位治疗。如此会造成负面影响,因为患者和医学界就无法了解哪种是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触发点常与穴位混淆的状况,也使许多相信事实依据和科学研究的医生和公众会怀疑触发点也是伪医学。因此,科学的态度要求我们清楚地区别触发点和穴位。
触发点机理
临床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分为活化触发点和隐性触发点两种。活化触发点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局部或远处牵涉性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易疲劳和失眠等症状。隐性触发点在没有机械性刺激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自发性疼痛。当创伤、疲劳、免疫力降低、营养物质缺乏、人体姿势长期失衡等因素刺激隐性触发点时,它们可以转化为活化触发点,导致触发点疼痛区域的大面积疼痛,并经触发点通路传导致远处牵涉性疼痛和自主神经高度过敏,形成一组疼痛症候群,临床上称其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标志性特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疼痛时,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现象,与触发点疼痛有关的自主神经现象主要表现为:血管收缩或舒张、竖毛肌活动、皮肤滚动疼痛、对触摸和温度高敏感性、血流改变、异常出汗、反应性充血、烧灼感和皮肤划痕症等。另外,如果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出现在头颈部时,可能引起流泪、鼻涕和流涎等现象。
触发点引起疼痛的原理 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特征研究方面,疼痛是肌筋膜触发点的主要症状。这种疼痛可来源于肌腹部骨骼肌纤维中央部分或者肌肉的两端附着点处,其表现为肌纤维处的挛缩结节和附着点处的增厚现象,即中央触发点和附着点触发点。触发点活化后,除了有局部的疼痛外还伴有一系列的其它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以致形成了以局部疼痛为主体的系列综合征,如:牵涉痛、局部肌肉颤搐、局部疲劳和易疲劳、重者有睡眠障碍、自主神经症状、全身疲倦、焦虑。而其它组织的疼痛点不属于肌筋膜纤维的触发点,常只有局部的疼痛,无牵涉痛和自主神经症状。
因此,活动的触发点被定义为在休息时会自发产生疼痛,而且疼痛会因受累肌轻微的收缩和被牵张被加重。隐性触发点是肌肉上压痛或紧张位置,但是不会产生自发性的疼痛。肌筋膜触发点可以被最近的肌肉损伤或被肌肉的慢性超载(反复劳损)所活化。即便是那些反复轻精细运动的工作也常造成触发点活化,尤其在肩部和颈部。同样,一些运动系统的结构性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性损伤、创伤、营养缺乏、内分泌和代谢缺陷、基因缺陷和突变、慢性感染等因素也是活化触发点的常见因素。
临床应用
中国的骨科、伤科、康复科和运动医学科临床门诊中所遇到的难治性的非器质性疼痛大多数都属于触发点疼痛或肌筋膜痛性综合症,而且许多骨科疾病和伤科疾病的并发症也由此引起。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通常是由某些关联因素引起神经骨骼肌肉生理失調,也可因某些維持因(Perpetuating factors)相联系,而变得难以治疗或越来越严重。
临床上,通过科学处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有效治疗多种急慢性疼痛,如:颈肩背痛、眩晕、偏头痛、肩周炎、网球肘、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膝踝疼痛、足跟痛,中风后遗肌肉痉挛、肢体和躯干各部的疼痛、急慢性运动损伤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疼痛,产后耻骨分离疼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偏瘫、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等。
【声明】以上文字、图片信息整理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或修改!
,